谈八仙
文 / 白化文
“八仙”是八位成为一个组织系统的中国道教神仙。他们的形象已经固定化了,并且经常在戏曲、小说和民间传说故事中出现,或是作为传统的雕塑和图画(包括像瓷器等器物上的装饰画)的题材。八仙的形象深入人心,家喻户晓,中国人不知道八仙的甚少。可是,要问问八仙的仙迹,也就是他们有哪些故事流传,各个人的回答可能就不一样了。这是因为,他们的事迹在发展中复杂多变,比如说,谁传道给谁,就有多种说法。各地区各时代都创造出一些自己的八仙传说来。再加上历史资料留下的既不多,内容又混乱矛盾,使人们对八仙的来龙去脉很难说清楚。我们下面所讲的一些,也不过是勉强拼凑出的一个轮廓罢了。
▲
清《蟠桃八仙会图》
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应该首先说明的是,我们的老师,已故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浦江清先生(1904—1957),曾于1936年写成《八仙考》一文,历来被认为研究八仙的权威著作。我们所能说的,概以师说为依归。六十年来,新发现了若干资料,如“脉望馆”原藏的一些“元明杂剧”,还有一些宝卷,以及解放后民间文学工作者在各地进行采风的收获,还有解放后才受到重视的元代山西永乐宫壁画等等,我们也有选择地参考了。中国素来有将各种各样的著名人物组合搭配的传统,其中八位一组的不少。相传为伟大作家陶渊明所编的一部《集圣贤群辅录》(又名《四八目》),就专收按数码编组的人物,八位成组的,有八伯、八凯、八元、八师、八士、八使、八俊、八顾、八及、八厨、八龙、八绝、八达等等,都是优秀人物。可见,八位一组的搭配,其收纳范围大致在优秀、正派和有奇才异能、突出表现的人们之内。中国人,特别是汉族,在本民族风习民俗中,对数字的“以定数代不定数”有特殊的古老认知传统:认为偶数吉利,二及其乘积倍数四和八都是这种数字。三四五六可借代定数“多”,其中“四”是吉利的多;七八九十可借代定数“很多”,其中“八”是吉利的很多。《四八目》中非四、八一组的人物不少,可是拿部分来代全体,以四八概之,恐怕就是出于此种求吉利的心理。八位一组的人物多为好人成组,看来也有这样的心理状态存在。
▲
佚名《群仙高会图》(局部)
纸本白描,宋代,41.7 × 947.5 cm
现藏于弗利尔美术馆西汉淮南王刘安聚集门客数千人,主编出颇有道家气息的《淮南子》一书。他还有造反迹象,最后自杀了。民间——包括他的门客中散在民间者——有同情他的,造作出他全家白日飞升,连鸡犬一齐升天的传说来。据《史记·淮南衡山列传》的唐代司马贞《索隐》注引《淮南要略》说,淮南王的门客中有“高才者八人,苏非、李尚、左吴、陈由(田由)、伍被、毛周(毛被)、雷被、晋昌,号曰‘八公’也”。高诱《淮南鸿烈解叙》所记人名略有不同,如上括号中显示。古代陈和田两个字常通用,毛被恐怕是因为夹在那两个“被”之中,连类而及地误写了。这八公大概是历史上的真人实事。于是神仙化的八公也就随着淮南王的升天故事而出现:汉淮南王刘安言神仙黄白之事,名为《鸿宝万毕》,三卷,论变化之道。于是八公乃诣王,授丹经及三十六水方。(《艺文类聚》卷七十八引《列仙传》)昔仙人八公各服一物,以得陆仙;各数百年,乃合神丹金液而升太清耳。(《抱朴子内篇·仙药》)伍被记八公造淮南王安,初为老公,不见通。须臾,皆成少年。(《抱朴子内篇佚文》)特别是最后一条,在葛洪的《神仙传》卷六“淮南王”一条中得到尽情的发挥,成为一则完整的故事。大意是:淮南王好神仙,方士从游者甚多。一天,来了八位枯槁伛偻的老公,看门的挡驾,说王爷爱的是长生之道,各位如此衰老,怕不行。八公立即变为童子。王爷“倒屣而迎之”,八位自称:“我等之名,所谓文五常、武七德、枝百英、寿千龄、叶万椿、鸣九皋、修三田、岑一峰也。各能吹嘘风雨,震动雷电,倾天骇地,回日驻流,役使鬼神,鞭挞魔魅,出入水火,移易山川。变化之事,无所不能也。”正赶上伍被到京城去告变,皇帝派大宗正来调查。八公就劝刘安升天:“乃取鼎煮药,使王服之。骨肉近三百馀人同日升天。鸡犬舐药器者亦同飞去。”
▲
永乐宫壁画《神化赐药狄青》这个“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”的故事在后代广泛流传,凝练成为成语。武则天撰写的《升仙太子之碑》中就明确提到“淮南八仙”;卢照邻的《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》中也含混地讲“未遑八仙之术”,恐怕说的就是上述的那些“吹嘘风雨”等仙术了。这就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八仙。八仙成为有定数非泛指并有姓名可查的八位仙人,使得爱引申的中国人有了进一步施展想象的馀地。从后来的发展看,这种想象是朝着两个方向走的:一个是把现实中的人组成八位一组,号称某类八仙。后代的小说中,把人间的二十八将和天上的二十八宿对号入座,如《荡寇志》中所为,还有更大规模的,如《水浒》中三十六天罡、七十二地煞,都是中国人神化的“组织观念”淋漓尽致的表演。唐代还没有进展到这种地步,但伟大诗人杜甫的《饮中八仙歌》已经就此大做文章。由于诗是诗圣手笔,描摹生动;兼之对象都是名人,包括诗仙李白以及“少小离家”那脍炙人口的名诗作者贺知章,所以此诗深入人心,众口争传。此诗还启发后来人:要把八仙中每一位的特征描绘出来才是;要抒写出那么一些狂放不羁飘飘欲仙的风度来才好。
▲
(传)任仁发《饮中八仙图》卷(局部)
纸本设色,元代,26.7 × 447.3 cm
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值得注意的还有两点:一点是,唐代范传正改葬李白时所立的《新墓碑》中说:“时人又以公及贺监、汝阳王、崔宗之、裴周南等八人为酒中八仙。”比杜甫多出个“裴周南”来。这似乎暗示着,饮中八仙并非杜甫给组织起来的,而是“时人”即当时社会间早已如是流传的,而且入选的人也不见得太固定。杜甫不过选八位在自己的诗中给固定下来就是了。另一点是,杜甫是正统思想比较浓厚的人,不大敢拿当时社会上正式崇奉的道教祖师如老子、王子晋等位开心。八仙是散仙,无妨。这就为后世描绘八仙时可以开点玩笑导夫前路矣。
▲
佚名《醉八仙图》卷
绢本,明代,40.5 × 297 cm
(左右滑动查看更多)另一个是走地方化的方向,这就是所谓“蜀中八仙”。据宋代成都人景焕所著《野人闲话》,还有郭若虚的《图画见闻志》卷六“八仙真”条,都记有道士张素卿画“八仙真形”的事,八仙是:李阿、容成、董仲舒、张道陵、严君平、李八百、长寿仙、葛永瑰(据《图画见闻志》作者自注。景焕书中“李阿”作“李己”等,可见个别姓名尚不固定)。这八仙大致与四川都有点关系,所以经后来人凑合到一起了。缺点是其中某几位知名度不高,个性不鲜明,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不清楚,使人有硬凑成一桌之感。但是,这八仙的出现,说明宋代存在着强烈的塑造新的八仙形象的愿望与要求。北宋晁补之曾写过《八仙案铭》:“东皋松菊堂,饮中八仙案。”可见当时已经流行每边可坐两位客人的方形大饭桌。当然,晁氏诗中所写,恐怕还是用典,还是那“饮中八仙”罢了。要请真正的八位并非硬凑而为成组的神仙来参加宴会,看来还得忙活一阵子,进行编组。
据我们估计,大约在宋元之际,找寻新八仙并把他们编制在一起的工作就在不断地探索。使用的方法大致是:首先,找到一两位能把这八位串联在一起的大仙,要在当时的道教中有名气的。至于他们如何串联,则可以进行创造发挥。一般以构成师徒关系为最便当。其次,要使人们能接受,这就要塑造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象来,还要尽可能地在道教教义容许的范围内办,并且不太触犯当代统治者的利益。再则,最好能汲取以往老八仙个人形象不鲜明的教训,塑造出八位个性明显突出,外形有特征的人物来。这种实验性摸索大约进行了三四百年之久,明代中期才定型为我们现在众所周知的八仙。根据现代所能掌握的不完整的资料,其中竞争和发展的过程大体上还可以勾勒出来。应该说明,我们根据的资料基本上是戏曲小说,这就指明了新八仙产生的民间故事传说性质。但是,从这些传说的内容考察,它们受到道教教义的影响很大;由于统治者各方面自觉或不自觉的需要,它们又在为那个时代服务。当然,其中也反映出若干民间朴素的美好愿望和某些反抗精神。这也是必然的现象。以下试作简单叙述。
▲
佚名《八仙图》对幅
绢本设色,139.7 × 78.7 cm
现藏于大都会博物馆我们现在所说的八仙,大致是根据明代嘉靖年间的吴元泰所著的《八仙出处东游记传》(又称《上洞八仙传》,简称《东游记》。我们以后用简称)第一回开头那句话:“话说八仙者,铁拐、钟离、洞宾、果老、蓝采和、何仙姑、韩湘子、曹国舅,而铁拐先生其首也。”《东游记》是糅合唐人传奇如《明皇杂录》《开天传信记》等,以及大批元人杂剧等,大约还采用了不少民间传说,融化写成。至今,此书还是研究八仙的最主要依据和出发点。我们也从此出发,上推到有名有姓的八仙出现的现存元人杂剧“神仙道化”剧本中。大体上按时代排列,马致远最先。《吕洞宾三醉岳阳楼》中,八仙内没有何仙姑,而有徐神翁。徐神翁是北宋道士,相传为“海陵三仙”之一。他以预言南渡前后的一些事件而知名。后来陈忱的《水浒后传》还很为他的形象浓施笔墨。他在元初居八仙之列,绝非偶然。此剧中,值得注意的有两点:一点是,吕洞宾自称道号纯阳子,先为唐朝儒士,后遇钟离师父点化成仙。另一点是,元代神仙道化剧的惯例,凡八仙中一仙主演某剧时,最后必有其馀各仙人上场,由主角一一作介绍。此剧中介绍的是:做官的胡子是钟离(现掌群仙录),拿着拐、头发乱梳的是铁拐,穿绿斓袍、拿木板的是蓝采和,赵州桥倒骑驴的是张果老,背葫芦的是徐神翁,携花篮的是韩湘子,穿红的是曹国舅;洞宾自己提墨篮,爱打简子愚(渔)鼓。
▲
《吕洞宾度铁拐李岳》
载于臧懋循编校《元曲选》
明代万历时期刊本下面可以提到岳伯川,他是元至元年间人,所作有《吕洞宾度铁拐李岳》。其中有“张四郎”而无何仙姑,又说铁拐李原是岳孔目,名叫岳寿。经洞宾点化,死后借瘸子小李屠之尸还魂,故称李岳。吕洞宾成了铁拐李的师父。接着,可以举范康(字子安,又字子英。元至元年间人)的《陈季卿误上竹叶舟》。此剧本值得特别注意,因为在现有资料中,何仙姑就是在这个剧本内首次出现于八仙队列。此剧中主角吕洞宾介绍,除与上剧相同者外,吹铁笛的是徐神翁,拿笊篱的是何仙姑,双丫髻喝醉了的是钟离。吕自提荆篮。往下,可以排到明初的谷子敬,他的作品《吕洞宾三度城南柳》中,点明钟离是洞宾的师父,提到八仙,但未列姓名。再有贾仲名所作《铁拐李度金童玉女》,点出八仙中的六仙,缺少何仙姑与曹国舅,似乎暗示这两位(或另二位)在八仙中地位不重要、不巩固,可以撤换。
▲
《吕洞宾三度城南柳》《铁拐李度金童玉女》
载于臧懋循编校《元曲选》
明代万历时期刊本
朱有燉的《蟠桃会八仙庆寿》和《吕洞宾花月神仙会》两剧本中都出现八仙。其中有徐神翁,前剧中自称“徐信守”,按史料,徐应名守信,剧本中可能因将就押韵而把守字移后;后一剧本中有“徐守一”,想必就是徐神翁了。此二剧的共同特点是和蟠桃会联系上了,因而可在庆寿会上演唱。此外,前一剧中出现了为赴蟠桃会而携带毛女的情节,这大约是为庆女寿而安排的,就是庆男寿,带上女仙也无妨,这就为何仙姑顺理成章地加入八仙行列铺平了道路。明代教坊搬演的杂剧中,好多种有八仙出场。其中有张四郎而无何仙姑者居多,如《降丹墀三圣庆长生》《众天仙庆贺长生会》《贺升平群仙祝寿》均如此。《群仙祝寿》中出现了松竹梅三名旦角,想必是出于如上一段中我们所说的考虑。这里还得谈谈张四郎,据浦先生考证,他的事迹见于宋代洪迈的《夷坚丙志》卷三,是邛州白鹤山的一位仙人。他在杂剧《长生会》《度黄龙》等剧中手持的道具为笛子,可是在《群仙祝寿》时,韩湘子手拿花篮还加上铁笛,张四郎就只好携带“轮竿金鱼”啦。另有《争玉板八仙过沧海》《吕翁三化邯郸店》两剧本,都有徐神翁而无何仙姑,特别是前一剧本的收容安排,与可能较之时代略晚的《东游记》不同。小说中以仙姑抵换了仙翁,大约当时社会上已经公认是这样的了。至于明代中晚期撰写的《三宝太监西洋记》一书中,有风僧寿、玄壶子,没有何仙姑和张果老,恐怕一因作者罗懋登老想着变化使用材料以示“只说是自家会的”;二因那两位当时在八仙中终究地位不稳定,可以抵换之故。此种搭配方式只此一家,相当各色,未能推广。
▲
永乐宫壁画《八仙过海》
壁画,元代,1200 × 456 cm我们必须提到汤显祖(1550—1617),他的《邯郸梦》传奇中“合仙”一出,八仙全部出场,其姓名就是如现在的八仙这样,包括何仙姑。此后的戏剧中,如清朝盛行的月令承应大戏,都让仙姑出场。从元代至元年间有仙姑而无国舅的戏剧到汤显祖,其间约二百多年。我们还可以在这一段时代中间找到一些造型艺术品作为线索,把他们连接起来。下面列举与近代以来的八仙全同者几条:1.原题《宋缂丝八仙拱寿图》的图轴,当代专家考证,据其技法和色彩运用、经纬密度等考察,均与另一幅定为元末作品缂丝《东方朔偷桃图》一致,因而也定为元末作品。此图,《盛京书画录》与《秘殿珠林》均著录。2.明代著名画家张路(1464—1538)设色绢绘八仙四条屏,现藏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,定为真迹。3.明代传为嘉靖年间“顾绣”的八仙庆寿十二幅挂屏,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。《存素堂丝绣录》有记载。其中主角为西王母,显示出庆祝女寿的特征。4.判定为明代嘉靖年间民窑产品的“青花云鹤八仙葫芦瓶”(旧称“天圆地方大吉瓶”),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。
▲
张路《八仙图》(部分)
绢本设色,明代,153.1 × 102.6 cm
现藏于清华大学工艺美术院
可以这样认为,汤显祖是跟着民间也就是社会上庆寿找吉祥物的路子走的。由于汤显祖名气大,《邯郸梦》写得好,传唱一时,特别是把何仙姑写得很活,所以,在八仙人选确定成现在这样的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。
能把八仙聚合在一起的,是钟离权和吕洞宾,特别是吕洞宾。钟和吕这两位,可能在历史上实有其人。据《宋史》中的《陈抟传》和《王老志传》记载,这二位都是陈抟的朋友。他们大致上都是五代末宋初的人。王老志的传中说,钟离权是王老志的老师,但只有王见过他,他们之间的关系,很有点像传说中黄石公与张良那样;《陈抟传》中则载:“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,百馀岁而童颜,步履轻疾,顷刻数百里,世以为神仙。数来抟斋中。”总之,这二位的传说似乎都始于北宋而托始唐代以至汉代,各种记录十分混乱,时有矛盾。
▲
张路《八仙图》之《汉钟离和吕洞宾》
绢本设色,明代,153.1 × 102.6 cm
现藏于清华大学工艺美术院
南宋金元之际,较早地盛行于南宋江南地区的道教金丹派南宗祖述钟吕之道,稍后地流行于金元时北方地区的全真道也以此标榜。元灭南宋后这两派合流,根据双方均已有之的说法,参酌宋元皇帝所给的封号,在《金丹大要》《金丹大要列仙志》等道书中,提出的祖师系统是:初祖东华帝君(即经过后代变换改造的古代神话中老神仙东王公,新起的姓是姓王),传二祖钟离权,钟传三祖吕洞宾,吕再分传南北两派弟子。从此钟吕二位在道教中身份固定。由于他们多方点化,特别是吕洞宾点化的门徒众多,因而八仙的队伍在传说中渐渐形成。以下主要据道教经典(据我们看,大部分也是由传说演变而来)和民间传说,将这二位的有关情况略加叙述。
▲
《钟吕谈道图》(局部)
壁画,元代,366 × 448 cm
现藏于山西芮城永乐宫
先说钟离权:有关钟离权的较完整的“身世”记载,见于宋人所编的《宣和书谱》卷十九,后来则有元代道家全真派自编的《金莲正宗记》(元代秦志安著)和《金莲正宗记仙源像传》(元代刘天素、谢西蟾著),还有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(元代赵道一著)。大致地说,比较朴素的说法可以是这样:他道号正阳子,又号和谷子、云房先生。可能是陕西咸阳人,也可能是燕台(今北京)人。相传五代后晋时曾任中郎将,遇异人授以真诀得道。后来传道给吕洞宾和刘海蟾两人。托名唐代知名道士施肩吾所编的《钟吕传道集》,大约在宋代定稿,奠定了钟离权在道教中特别是后来在全真道中的地位。至于神化的说法,则说他原为西汉大将,更有根据他的“手迹”(北京大学藏艺风堂拓片《重刻汉钟离权诗碑》,元至正八年重刻宋皇祐四年碑)签名“天下都散汉钟离抹书”,认为他就是由楚入汉的大将钟离昧。还有从而称之为“汉钟离”的。
▲
《蟠桃八仙会》之《汉钟离》
绢本彩绘,1907年
《体道通鉴》形容他的形象是:“丫头坦腹,手摇棕扇|贝英语自若,赤面伟体,龙睛虬髯。”后来的戏剧中大致按此形象装扮并固定化。《列仙全传》(明王世贞编辑,汪云鹏校刊)卷三,《芥子园画传》第四集(清嘉庆间苏州增补本)都有画像,可以视为标准像。按《宣和书谱》中说他“间出接物”,平时则派徒弟吕洞宾世间度人。因此,在八仙中,他虽是精神领袖和理论家,可是显化事迹不多,因而老百姓对他的印象不深。再加上他的形象也使人敬畏而不大敢亲近,所以,在有关八仙的戏剧、小说、传说中,经常处于配角地位。附记:宋朝封他为“正阳真人”,元朝封他为“正阳开悟传道真君”。署名为他所作的理论性著作,收入《道藏》中的,主要有说是他所述的《破迷正道歌》一卷,说是他所著而由吕岩(吕洞宾)所传的《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》三卷。再说吕洞宾(吕岩):真正把八仙团聚在一起的是吕洞宾。他的事迹在八仙中最多最杂因而很难寻根究底。除了浦先生在《八仙考》中考证引据的以外,我们所见的较详细的征引与研究文章,就是傅璇琮主编的《唐才子传校笺》卷十中的“吕岩”传笺证。此文把宋元之间的零散资料集中起来,并梳理得相当清楚,建议有兴趣的读者一定要参考一下。大略地说,道教的大丛刊《道藏》中,将有关吕岩的资料集中得相当完备并且有条不紊。这一工作大约在明嘉靖、万历年间基本完成,有关他的生平、仙迹和著作的记载,总括在《道藏》中的,主要是:《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》七卷,元代道士苗善时编。收入“洞真部记传类”,千字文编号在“帝”字号。全书分为一百零八化(其中缺第二十六至三十三化),每化是一个故事。卷一和卷二共七化,讲吕祖家世及悟道、受道之事,包括“黄粱梦”等。卷三以下则叙述他得道以后神仙济世之事,包括点化曹国舅、何仙姑、施肩吾等的经过。从我们的观点看,无妨视之为一部《太平广记》类型的短篇文言小说合集。《吕祖志》六卷,明代道士汇编,约完成于万历间。收入《续道藏》的“辇”字号。书分三部分。首为钟吕二仙图像,附注诞辰与上升日。卷一为“事迹志”,这是视为“信史”的,包括本传、自记、度卢生枕中记,还有“云房十试真人”“真人十问云房”等二十事。卷二、卷三是“神通变化”“显化”“济人”等共八类八十六个故事。卷四、卷五是“艺文志”,收古风三篇,五七言近体诗一百八十五首。卷六内收杂著十条,歌九篇,词和杂曲四十三首。这三卷所收诗歌和词曲,没有后来的《全唐诗》卷八五六至八五九(诗四卷)和卷九〇〇(词三十首)及《全唐诗补编》所补(诗三十一首,词十一首)多。
▲
汪淇编刻《绣像吕洞宾祖师全传》之吕祖像
康熙元年刊本综合各种说法,大致可以这样说(注意:是传说而非信史),他姓吕名岩字洞宾,籍贯是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(今属山西芮城),也有说他是山东东平人的。唐末至宋初在世。按道家的说法,则是:生于唐贞元十四年(798)阴历四月十四日(所以后世道观中于此日举行斋醮来庆祝),咸通中举进士,时年六十四。后遇钟离权,经十试十问通过,传法得道。道号纯阳子。后来常在世间度人,出世度人时往往自称“回道人”等化名。因其游戏人间,度人甚众,所以几乎成为宋元时期最受人欢迎的神仙。宋宣和元年(1119)敕封他为“妙通真人”,元朝至元六年(1269)封他为“纯阳演正警化真君”,至大三年(1310)加封为“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”。全真道奉他为“五祖”之一,尊称“吕祖”。他的理论性著作,收入《道藏》中的,还有《纯阳吕真人药石》《纯阳真人浑成集》《黄帝阴符经集解》等书。藏外的则有《吕祖全书》等合集。全真道所传钟吕之道,主要的有三点:一点是炼内丹,这是与前此的道教徒炼外丹(炼丹术)相对的,据我们看,属于带有神秘色彩的气功,比起单纯的炼丹服食而容易生痈(特别是长搭背疮)甚至丧命,是一种进步。另一点是通过种种考验度人成仙,这种做法也比服食进步。再一点是有剑术,这剑术不是“飞剑取人头”,而是“实有三剑:一断烦恼,二断贪嗔,三断色欲”,此乃杂取儒释道三教之说而成。三教归一,所以洞宾常以儒生的形象出现。洞宾故事的大观,还是在戏剧、小说和民间传说之内。上述三点中,炼什么,老百姓不太关心;度人要紧,所以洞宾的故事中度人之事最多,这就为他与其他七仙上联下靠创造了便利条件;避实就虚的有名无实的剑术,看来与《列子·汤问》中来丹从孔周那儿学来的差不多,并无实用价值,老百姓对之莫测高深,故事中只能来真的,要“飞剑斩黄龙”。因此,洞宾的传说就集中在文可度人、武则斩妖这两方面。
▲
佚名《吕洞宾过岳阳楼图》
绢本设色,元代,23.8 × 25.1 cm
现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现存的早期有关吕洞宾的传记体小说是《吕纯阳飞剑记》,作者邓志谟,明万历间著名的“闽书林萃庆堂余氏”刻本。估计邓氏是专门为这个书坊撰写这类稿件的人物,他撰写的同类小说《咒枣记》等也是这个书坊出版的。值得注意的是,其编写出版时间与《吕祖志》等年代接近。它提供了民间流传的吕洞宾故事的一种早期“版本”。我们这样说的理由,可以先举出两点:一点是,其中第五回“吕纯阳宿白牡丹,纯阳飞剑斩黄龙”,与同出于明代的《醒世恒言》第二十二卷所记内容大不相同,可见同类故事的不同传流导致不同“版本”的出现。另一点是,此书最后一回即第十三回“吕纯阳度何仙姑”,说吕洞宾赴斋,竟走入厨房。丫鬟们轰他出去,只有一位何氏女郎叫他别走,给他斋饭吃。吕洞宾就拉着何氏女钻进灶坑,度她成仙去了。其中民间传说的成分极为浓烈,并提供了何仙姑得度的一种说法。洞宾度的人,除了八仙中的人物如铁拐李、蓝采和、何仙姑等人以外,知名的就是植物中的桃柳二树精,人物中的卢生和白牡丹。他飞剑的目标,主要是黄龙和八仙过海时作对的龙宫上下了。值得注意的是,他三醉岳阳楼,白牡丹又是常在洞庭湖一带活动的人,洞宾的对头又经常是龙王一族。这就暗示,他的故事传说产生的主要地区,极可能是湖南洞庭湖一带。连同他的原籍山西永乐镇一带,传说中八仙过海的出发港口山东蓬莱一带,构成了他主要活动的三大地域,同时也说明他的一些主要活动与水神有关。他和白牡丹之间的事流传甚广,这可能是早期道家合气之术的残馀,可是后来的道教徒却感到很不好意思,非说那是精神恋爱不可,未免欲盖弥彰。老百姓喜爱的还是他那风流倜傥的儒生面貌掩盖下的剑侠形象,于是,穿儒生衣,身背双剑的中年人(戏剧中以正末扮演)洞宾就被大家认可了。附带说一下,北京大学图书馆藏“柳风堂石墨”拓片中的《吕真人感应记》(隆兴癸未,1163)、“艺风堂”拓片中的《至大诏书碑》,其录文均收入《道家金石略》。此书中还收有《有唐纯阳吕真人祇堂记》等《永乐宫碑录》(解放后整理油印本)中的碑文。这些材料还很少被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者等学者利用。我们这里也只使用了极少一些。
以下接着谈八仙中的其馀六仙。从张果老说起:张果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个方士,新旧唐书的“方伎传”内都有他的传。他和唐玄宗交往的神奇故事脍炙人口,著在丹青,有元代大画家任仁发(1255—1327)《张果见明皇图卷》(现藏故宫博物院)等流传。《太平广记》卷三十“张果”条杂引《明皇杂录》《宣室志》《续神仙传》,糅合成为一传,较之史传,神异处增加不少。其中重要的是:“常乘一白驴,日行数万里。休则重叠之,其厚如纸,置于巾箱中。乘则以水巽之,还成驴矣。”从此,白驴(有的戏剧传说中变成黑驴)与张果形成紧密不可分的关系。宋代潘阆(字逍遥)有倒骑驴的传说,作为神仙游戏,慢慢地就移植到张果身上了。
▲
《蟠桃八仙会》之《张国老》
绢本彩绘,1907年
中国人敬老,尊称他为张果老。他虽早期加入八仙行列,却是特立独行的故事多,入列后个人表现并不突出,一般只充当配角罢了。《三宝太监西洋记》中甚至将他淘汰出局,可见他在八仙中处于游离状态。除了与唐明皇的往来故事以外,他个人与赵州桥之间有过一些故事,在民间传说纷纭,有许多不同“版本”。元代袁桷题《果老图》诗:御气如婴儿,变化能成形。再过赵州桥,灭迹绝怪灵。足见此类故事流传之早与多。张果老倒骑驴,已经成为他最显著的外在特点。可是,金代金幼孜有《张果老骑牛图》诗:客有骑牛者,人称果老仙。问知欲何往,大笑指青天。接着谈铁拐李:铁拐李是八仙中唯一的残疾人,仙人为何残疾,必须有个交代。便当的说法就是“借尸还魂”。从而产生两个借尸还魂的故事。现知的早期出处,一个出于前面讲过的元代岳伯川所作杂剧《吕洞宾度铁拐李岳》,说的是,岳寿在郑州做都孔目,因为触犯了上级韩魏公,吓死了。吕洞宾使他借腐子李屠之尸还魂,并度其登仙。这个传说,很容易地就把铁拐李和八仙联系在一起,并规定了他的师承。
▲
颜辉《李仙像图》
绢本设色,元代,146.5 × 72.5 cm
现藏于故宫博物院
另一个则是《东游记》一类书中的故事,说的是,李玄(姓名或者称为李元中)是一位道士,修炼有素。一次元神出舍朝山去,七天后归来,躯壳已经让老虎给吃了。另一种说法则是被徒弟给火化了。于是他只好就地取材,附体在一个跛子乞丐身上。大约因此心情总有点不舒畅,所以身边老挂个酒葫芦,呈醉态。因其形象不佳,也只能当配角。元代大画家颜辉(大德间人,年岁似较任仁发略大)留有名作《李铁拐像》(现藏日本京都智恩院),是现存最早的铁拐像,可见元初他的故事便已流传。接着谈韩湘子:韩湘子的原型是韩愈侄孙韩湘,他是韩愈的二哥韩介的次子韩老成之子。韩愈集中现存“示”他的诗二首,其中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一首脍炙人口。韩湘的故事多由此引发。《酉阳杂俎》前集卷十九“牡丹”一条中,重点讲述韩愈官侍郎时,一个“疏从子侄自江淮来”,会种牡丹,花发时花朵上有上述“乃是韩出官时诗”的颈联二句。此人是种植花卉的能手,花朵现字靠技术能做到,并非仙术。他也不是韩湘。《太平广记》卷五十四引《仙传拾遗》,则说此人是韩愈的外甥,说那首诗是赠他的,花朵出字也在贬潮州后不久。他自述是仙人“洪崖先生”的徒弟,正在炼“九华丹”。故事结尾说:“或云:其后吏部(按:指韩愈)复见之,亦得其月华度世之道,而迹未显尔。”这就往神仙故事前进了一大步。再迈一步,就到了北宋刘斧的《青琐高议》前集卷九“湘子作诗谶文公”那一条,后来的韩湘子故事都从这里生发。至于历史与传说的分歧,《唐才子传校笺》卷六的“韩湘传”中有所辨证,请参看。值得注意的是,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(1194—1229)的诗集《武夷集》中,有《咏四仙》组诗四首,计韩湘、陈七子、何仙姑、曹国舅人各五绝一首。又单有《咏韩湘》七绝一首。有关韩湘的两首抄录如下:白雪满空夜,黄芽一朵春。蓝关归去后,问甚世间人。汝叔做尽死模样,雪里出来无意况。赖有当年花一篮,至今推与闲和尚。从中看不出与八仙队列的关系。这四仙之间的关系也不明。
▲
《顾绣八仙庆寿》之韩湘子
挂屏,清代,66.3 × 48.1cm
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元朝时他早入八仙之列,但加盟经过尚不十分清楚,到了明朝,通过《东游记》和杨尔曾的《韩湘子全传》,才将他经钟吕两位点化成仙并度化韩愈全家的故事交代清楚。他的故事主要环绕点化韩愈和特定地点蓝关进行,带独立性,所以在八仙中也只能当配角。《芥子园画传》中,他的标准像是手执渔鼓简板的青年道童,相当女性化。浦先生是热爱“拍曲”的,是戏剧的大行家,早已指出他由旦角扮演的问题。据我们看,一般的小戏班子,行当往往不齐,像八仙戏这样的应景庆贺性质颇浓的热闹戏,除了主要的和绝不能串行的角色外,如韩湘子、蓝采和,就可以马虎一点,旦角串演或小生正工应卯均可。接着谈蓝采和:蓝采和的事迹,现知最早的记载见于五代南唐时人沈汾编《续仙传》的上卷(全书三卷),《太平广记》卷二十二采之,后来的仙传如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等亦采之。故事的大要有三:一、他以乞丐为生;二、他手执长三尺馀的大拍板,常醉踏歌,歌词有“蓝采和”这个词语;三、他把钱串起来拉在地上走,掉了也不在乎。后来升空仙去,却把一身行头和拍板掷下了。后来人取歌词为其定名蓝采和。宋朝龙衮的《江南野史》卷八,和马令、陆游分别撰写的那两部《南唐书》(前者在卷十五,后者在卷四),都记有陈陶夫妇(龙衮说是“炼师”,炼师也有女性者)纵饮并唱“蓝采禾”(陆氏书作“蓝采和”)之事。据说后来仙去。陈陶是晚唐诗人,这三本书都说他五代时避乱入南唐,后来隐居南昌,学道炼丹。据当代人考证(《唐才子传校笺》卷八“陈陶”条),陈陶那时已经百馀岁,怕活不到。
▲
《蟠桃八仙会》之《蓝采和》
绢本彩绘,1907年元代大诗人元好问有题《蓝采和像》诗:长板高歌本不狂,儿曹自为百钱忙。几时逢着蓝衫老,同向春风舞一场。可见那时蓝采和的形象已经相当定型化了,而且穿着蓝衫。元人杂剧《汉钟离度脱蓝采和》,确立了钟离与蓝采和的师生关系,并明确说他在“上八仙数内”。说他是一位伶工,姓许名坚,艺名蓝采和。他有妻子、儿子与儿媳,还有两个哥儿们做帮手。经钟离点化成仙。在元明八仙的戏剧演出中,他是仅次于洞宾的活跃角色。朱有燉《蟠桃会八仙庆寿》《吕洞宾花月神仙会》等剧中,都派他当“乐官”一类角色,在剧中串戏。在后来的戏剧中,愈演愈讹,为了与何仙姑配合成一对女仙模样,他由一个老乞丐竟变成女装(后来化装为不男不女的小道童形状,一般仍由旦扮),因而拍板无法使用,只可借与张果老。因其姓蓝,又女性化,所以手提花篮矣。可就没有多少戏好演啦。附带说一下,现存的早期蓝采和画像,可以举出著名的元代女画家管道升为他所作的全身像,其影印本见于日本东京兴文社在三十年代出版的《支那南画大成》第七卷。
接着谈曹国舅:白玉蟾咏四仙中有关他的四句是:窃得玉京桃,踏断金华草。白云满蓑衣,内有金丹宝。可见他在南宋时已入仙籍。但其传授不明。曹国舅受吕洞宾度化之故事,今所知始见于元代。元人苗善时所编《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》中,有“度曹国舅第十七化”故事。山西永济永乐宫纯阳殿元代壁画中也有“神化度曹国舅”(榜题)的画。署名王世贞的辑本《列仙全传》卷七中也说他是曹太后的弟弟。从历史上考察,只能是曹佾。但曹佾原来并没有求仙访道之说。可他沾吕祖的光,加入八仙行列不晚。不过,始终没有派给他什么正经差使,老是屈尊为配角。元明杂剧中(如《争玉板八仙过沧海》),他手持的法宝常为一把笊篱,还有皇帝所赐的一个金牌。据说他要做云水道人,皇帝特赐给此牌,可凭此游行天下。过黄河时,无钱给船夫,掏出金牌。不料船夫是洞宾化身,前来点化他的,笑他看重金牌,以金钱势力压人。他这才彻底觉悟了,掷牌于河内(故事今仅首见于《潜确类书》中)。可是,戏剧中的他,还是手执金牌,可能是借仙力道法捞起来的吧。那笊篱后来归何仙姑使用了。曹国舅乃是富贵人家出身,哪里会淘米捞面呢!《芥子园画传》中他的标准像,则是手执拂尘的。
▲
《顾绣八仙庆寿》轴之曹国舅
挂屏,清代,66.3 × 48.3cm
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黄斐默《集说铨真》(光绪三十二年上海慈母堂排印本)曾总结出曹国舅故事的两种不同的“版本”。一种大约是从道教传说而来,自注见于《神仙通鉴》。讲的是曹皇后有两个弟弟,年长者名景休,不亲世务;幼者名景植,仗势欺人,一次不法杀人,让包公给正法啦。景休深以为耻,遁入山林学仙去了。后遇钟、吕二仙,点化得道。这个故事把重点放在遇仙得道上面,并且指明景休原来就是好人。另一种则点明是由“包公案”系统说唱故事小说而来,重点讲的是两个国舅半斤八两,都不是好人,二国舅杀了袁秀才,大国舅为他掩盖罪行,打伤秀才妻张氏。张氏到包公处诉冤。包公先后捉住两国舅,斩了二国舅,宋仁宗大赦才把大国舅放出来。大国舅死里逃生,大彻大悟,入山修行,遇点化成仙。《集说诠真》中注明出于《龙图神断公案》,并引《江南通志·徐州》中的“仙释”卷所记说,曹国舅在宋哲宗绍圣四年(1097)蝉蜕于玉虚观,观在萧县东南五十里,后来更名为“腾云寺”。可是同时又引《宋史》,说曹佾在宋神宗朝为官时逝世,年七十二,追封沂王。可见编《集说诠真》的黄氏之意,也不过是“姑妄言之妄听之”而已。程毅中学长曾对笔者明确提出,“龙图公案”系统中曹国舅故事流传有自,现知重要的几部著作是:《新刊说唱包龙图断曹国舅公案传》,这就是1967年在上海嘉定县宣氏墓地出土的“成化刻本词话”之一种。据同时所出的其他刻本书末牌记,这批书大致是在成化壬辰(成化八年,1472)左右刊行的。今通行有《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》和《古本小说丛刊》第二二辑两种影印本。《包龙图判百家公案》第四十九回“当场判放曹国舅”。此书题作者为“钱塘散人安遇时编集”,明万历二十二年(1594)朱氏与耕堂刊本。《龙图公案》第六十一则“狮儿巷”。此书公私所藏自清初至民国间刊本甚多,分繁简两种体系,但故事情节差别不大。以上三种书,一脉相承,故事情节都是讲大国舅助弟为虐,几乎被包公所杀,遇赦求仙。这个故事把大国舅原来是个坏人干坏事的情节大加铺陈,求仙之事作为后话。倪钟之《中国曲艺史》评述说:“此本可能依据民间传说,结合现实生活创作。”笔者同意这个推断。也须指出,前一种道教的说法,恐系在此种民间故事传说的基础上改造而成,重点在于美化曹国舅而已。最后谈谈何仙姑:白玉蟾咏四仙中有关她的一首是:
阆苑无踪迹,唐朝有姓名。
不知红玉洞,千古夜猿声。《三才图会》的“人物”第十一卷中有她的像,还总结前人的记载,归纳出:“武后遣使召赴阙,中路复失去。景龙中,白日升天。天宝九载,见于麻姑坛,立五色云中。大历中,又现身于广州小石楼。”这就是“唐朝有姓名”,似乎还可说明她的最早原型是“广州增城县何泰之女”,因为别的籍贯出身都还不能上溯到唐朝。当然,光靠这一条单线,还不能构成现传的看来历史情况相当复杂的何仙姑。浦先生文中正确地指出,何仙姑的原型系由几个女巫拼凑合成。我们查《安庆府志》《祁阳县志》《福建通志》《浙江+通志》《歙县志》《罗浮志》和宋代以下笔记等有关她的记载,光说她的籍贯,起码就有湖南永州、广东增城(在此地落实为何泰之女)、昌化、安庆等地区争抢她。据说阴历三月初七日是她的生日,这些地方都要唱大戏,迎神赛会。据说她入山得仙,服食得道,后经吕祖点化。
▲
王圻、王思义《三才图会》书影
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刊本
但是,永乐宫纯阳殿中虽有“度何仙姑”的专题壁画,可是另一专题壁画“八仙渡海”中全是男仙,没有她。《争玉板八仙过沧海》中也都是男仙,也没有她。值得注意的是,写作时间可能不比此剧晚的范子安所作《陈季卿误上竹叶舟》,八仙中却是有她,但没有曹国舅,有徐神翁。这暗示有那么几位正在争夺八仙中最后一两个席位。最后是仙姑和国舅得胜,张四郞与徐神翁淘汰出局。除去男扮女装的不算,八仙中只增添一位确实为女性的女仙,这实在是一件大胆的革命行为。这事幸亏在元明之际给办了,要放在思想正统禁锢的清朝,恐怕就办不到啦!浦先生指出,汤显祖在这方面立了一大功:他的《邯郸记》一剧,不但把八仙固定为和现在相同的八位,而且在第三出“度世”中特意安排了对何仙姑出身的交代,以及她自己的优美动听的唱词。那《赏花时》两曲,传唱数百年至今不绝。《红楼梦》第六十三回“寿怡红群芳开夜宴”中,众人要求芳官:“拣你极好的唱来!”芳官只得细细的唱了一只:“翠凤毛翎扎帚叉,闲踏天门扫落花。”——这传奇并小说中的名段,诚乃若士、雪芹二公神来之笔。附带说一句:雪芹公对“扫花”名曲如此偏爱,那“黛玉葬花”的意匠创造,说不定受其启发呢!此外,芳官的结局是当了正经的女道士,也使人不无“落花”之感。让她唱这一段,说不定也是大手笔有意为之呢。程毅中学长指出,元代罗烨的《醉翁谈录》卷二“耆卿讥张生恋妓”一条中,提到一个有关何仙姑等八仙中五仙的故事:仙姑独居,曹国舅来访,“方款间”,洞宾飞来,仙姑怕他看见生事,就把国舅变成丹,吞入腹中。一会儿,采和与钟离又到,洞宾又把仙姑变成丹吞入腹中。采和说破,洞宾吐出仙姑。钟离“笑谓采和曰:‘你道洞宾肚中有仙姑,你不知仙姑肚里更有一人。’”这个故事明显地是六朝荀氏《灵鬼志》中“外国道人”一条的翻新。“外国道人”是《旧杂譬喻经》(吴·康僧会译)中“梵志吐壶”故事的现知第一个翻新版,吴均《续齐谐记》的“阳羡许彦”故事,则是现知第一个中国化新版。到了何仙姑这一故事,又不知是第几版矣。
▲
清代王概等编绘《芥子园画传·人物谱》书影
安徽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
为说明笊篱的来历,《安庆府志》上说,桐城投子山大同禅师小便,牝鹿给舔了,怀孕生一肉球,肉球裂开,生出一女孩。女孩长大下山,被柴巷口何道人家收容,就姓何。一天,正在用笊篱淘米,忽然禅师派人来叫,拿着笊篱就去了。从师坐化成仙。这是从佛教的佛经《杂宝藏经》卷一“鹿女夫人”条生搬硬套而来,并无新意,只有交代那笊篱的来源是自己创造的,也不高明。《芥子园画传》中,她是挎着花篮,手执带露仙桃的,一派庆寿模样。后来把花篮出让,手执谐音的荷花矣。可见,笊篱上不了台盘,早晚得扔。还可指出,仙姑故事中屡次套用佛经,定型后手执荷花(莲花),是否透露出她的女巫原型带有佛教影响下的会道门色彩呢。宋末元初,这类宗教团体在江南一带颇为流行呢。
八仙故事的基本特点,大致可以概括为:一、他们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人物。其共同特点是:只要八仙一起出现,一般说来,准有好事、喜庆事,而且显得特别热闹。所以,庆寿、年节等喜庆之事,每每要请他们来,为节日增添气氛,让场面变得更加活泼热烈。但他们是集体演员,个别出现不见得产生轰动效果,倾巢出动最佳。
▲
(传)仇英《群仙会祝图》
绢本设色,1820年,99 × 148.4 cm
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
二、他们虽为集体,但个人特征都很突出,其扮相和穿着大致在清代前中期之间基本固定,而且深入中国老百姓之心,差不多人人都能认识他们。自那时以来宜至近现代,他们的形象和法宝固定如下:吕洞宾剑现灵光魑魅惊,常背剑(原为双剑,后改一剑或雌雄剑共鞘),代表“男”,因为他是主角,老生扮演。何仙姑出水芙蓉不染尘,常执荷花一枝,代表“女”。张果老渔鼓频敲有梵音,常执渔鼓,代表“老”。韩湘子紫箫吹度千波静,常执箫,代表“少”。曹国舅玉板和声万籁清,常执玉板,代表“富”。汉钟离轻摇小扇乐陶然,常执一葫芦形芭蕉扇,代表“贵”,因为传说他当过汉朝的将军。铁拐李葫芦中出五蝠(福),常携葫芦,他是残疾人,算是代表“病”,也算是代表他附体乞丐的“贫”。蓝采和花篮之内多有琪花瑶草,常携花篮,代表他本来出身伶工的“贱”。
▲
佚名《缂丝群仙祝寿》轴
绢本缂丝,清代,204.7 × 194 cm
现藏于故宫博物院
我们注意到:一、他们的法宝,或说是道具,经过交换使用。例如,蓝采和的玉板本是拍板,龙王争此玉板,燃起与八仙的战火。观世音菩萨调停,将八块玉板中的两块给了龙王,这才息事宁人。现在把玉板给了曹国舅,他不是伶人,打不了,只好把此板变成上朝时手执的一柄玉笏。二、采用汉语修辞常用的谐音法,何仙姑姓何,即以荷花付之;蓝采和姓蓝,便给他花篮。三、有些老道具不登大雅之堂,暗中取消,如笊篱,何仙姑、曹国舅原来都拿过,因其不雅而且很难发挥作用,还曾一度试验性地变成“竹罩”来罩人,效果也不见佳,导致最后消失。清朝前中期八仙的道具或称法宝定型以后,很多工艺品如瓷器、丝织品、刺绣等,常让此八种器物出场代表八仙,称为“暗八仙”。装饰有八仙或暗八仙的器物,都是用在喜庆事上的,带有欢乐、庆典意味。八仙上场的搭档,经常是福禄寿三星。元人杂剧中,常由全真教祖师爷东华帝君率领八仙上场,近现代的人对此君很陌生,况且他一出场,无形中就增添了严肃气氛,他也就被迫渐渐地出局啦。这似乎暗含着透露出,由较单纯的宗教性质较浓的“神仙道化”剧,向为世俗典礼服务的节日喜庆剧发展。三、八仙的故事传说,大致可分为以个人单独行动为主(可与其他几人配合,但不会导致全体行动)和八仙集体行动的两大类。单独行动型,自宋元明清以来至今,灵活多变,而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。我们当代采风得来的,如解放后出版的许多八仙的传说故事等,都带有鲜明的反抗旧社会阶级压迫的色彩,而且比采风得来的济公的传说(与老小说《济公传》等大不相同)要更加革命化。这就说明,八仙传说本来就开放性很强,留给后人的发挥馀地十分宽阔。这里所说,主要指的是在故事传说方面。八仙集体行动型,基本上定格在节日庆贺关目上。但是,由于原来设计的节日庆贺关目就是个活套,例如,庆寿时,男女寿、老少寿和官商寿等,改动一些唱词、情节,都能应付。它是一把万能钥匙,能开千般锁,只要是喜庆热闹的事,找上他们就行。适应性特别强。因此,经过改编,八仙戏能在许多场合推陈出新,古为今用。
本文选自白化文《三生石上旧精魂》,中国书籍出版社,2016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