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资讯中心 > 科技新闻
7篇PNAS都中文署名!张启发院士倡导这种“硬核”操作
2021-08-06 21:52:34 作者:佚名
自2015年起,发在美国《国家科学院院刊》(PNAS)上的7篇论文都带有中文署名!这样的硬核操作,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带领的研究组。
该研究组最近一篇同样操作的论文在PNAS上发表后引发关注,因为这样的署名方式对于国内课题组来说并不常见。
张启发在接受《中国科学报》专访时表示,有时看到自己姓名的拼音中姓和名被倒置,“总觉得有点委屈”,也为了避免只使用汉语拼音而产生误会,于是加上了中文署名。
张启发告诉记者,他是在偶然尝试中发现带上中文署名也可以顺利发表论文的。而《中国科学报》从PNAS处了解到,“从2009年开始PNAS就已为作者提供这种选择。希望自己的名字以非拉丁字符出现的作者可以使用这个选项。”
这样的做法能否成为惯例?《中国科学报》还就此采访了《中国物理快报》(CPL)、美国物理学会(APS)和《细胞研究》(Cell Research)的相关人员。 今年2月5日,张启发课题组在线发表于PNAS的文章

今年2月5日,张启发课题组在线发表于PNAS的文章


姓和名被倒置,总觉得“有点委屈”
《中国科学报》:最近有人发现,您发表在PNAS上的论文从2015年开始,每次都带上了中文署名。您还记得第一次用中文署名是在什么时候?
张启发:最近很多人问我这个事情。我看了一下,第一次用中文署名是发表在Plant Physiology上的一篇论文,那是在2011年。PNAS的第一次发生在2015年。我试过两个期刊,论文都发出去了。
2011年发在Plant Physiology上的论文,张启发供图

2011年发在Plant Physiology上的论文,张启发供图


2015年第一次在PNAS论文中用中文名,张启发供图

2015年第一次在PNAS论文中用中文名,张启发供图


《中国科学报》:为什么在英文署名后面附上中文署名?
张启发:那次我在PNAS上发的一篇文章即将刊出,突然感觉到中国人发文章的时候搞得连姓名都认不出来,identity不是特别好。联想到有时候看到自己姓名的拼音还被倒置,按西方的方式姓在后、名在前,总觉得有点委屈。
多少年来,在会见外国人的场合,我的自我介绍常常是:My name is Zhang Qifa。发文章署名放上汉字,至少觉得表达了某种意愿,我就打了个括号把中文姓名加进去了。
而且希望让读者知道,一模一样的汉语拼音可能是三个字完全不同的姓名,加上汉字也可避免产生误会。其实就是这样不经意间地用了中文署名,然后PNAS直接这样发出来了,没有把我的(中文)名字去掉。
我就觉得挺有意思。我们就知道了,原来PNAS的电脑体系和排版软件可以接纳我们的汉字。
后来有次发表论文,我想,将全部作者中文署名都放上试试看?后来都这样登出来了。
以后有机会时试一下,扩大杂志的范围
《中国科学报》:PNAS的编辑有没有和您交流过中文署名的事情?
张启发:没有。我这样署名,他们就这样发出来了。他们没有提不同意见。
《中国科学报》:您觉得PNAS为什么能直接采用了中文署名?
张启发:兼容并蓄吧,这个是对的。用中文署名没有什么不好,也是对我们的一种尊重。
《中国科学报》:您有没有投稿给Nature和Science等系列期刊时尝试署中文名?
张启发:还没有,我也没有看见其他作者用中文署名。你这提醒我了,我今天中午还在说,我有一篇很短的文章可能最近会发在Nature Review Genetics上。我打算在我的名字后面再打个括号,加个汉字,看看他怎么反应。
以后有机会时试一下,扩大杂志的范围,看他们会不会用中文署名。
用中文署名的做法尚不普遍
《中国科学报》:如果只用汉字,不用拼音署名,这样的做法可取吗?
张启发:也不好。如果只用汉字,外国编辑和读者就不知道谁是谁了,所以这样不行。我觉得汉字和拼音都标上比较好。
《中国科学报》:我看到跟您一起署名的其他作者,有的带了中文姓名,有的没带中文。
张启发:是的,因为这是一个不经意间做的事情,没有想太多。另外PNAS长期以来有一个硬性规定,就是每篇论文不能超过6页,所以有时候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往下删。有时候加中文名字可能会多占空间。
最多的一次把所有人的名字都带上了汉字。有时候跟国际合作的文章,我也把我们中国作者的名字带上汉字,PNAS都照发出来了。
《中国科学报》:就您所知,其他中国作者有没有用中文署名的情况呢?
张启发:其他人好像没有见过,我不敢说一定没有。
《中国科学报》:除了署中文名,您是否了解其他国家作者用本国文字署名?
张启发:西方的人用字母文字,大概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。例如,法国人、德国人、西班牙人,都不存在这个问题。虽然他们有些字母在写法上面与英文字母不一样,但是排版上肯定没问题。
但咱们的中文完全变了,完全不一样。此外,日本人、韩国人的名字如果要做到很好的identity,也得使用汉字。但是我没有发现他们这么做。
“我倡导中文署名”
《中国科学报》:您怎么看待用本国文字署名的做法?
张启发:我感觉,好!
以后我们应该推广。汉语拼音看起来一模一样,汉字却可能完全不同,有时候就搞不清楚谁是谁,放上汉字的话的确是会很有帮助。
所以我愿意倡导这个事,尤其是咱们在国内办的一些英文刊物,应该打个括号把姓名汉字加进去,我觉得很有必要。少很多误会。
《中国科学报》:您觉得中国作者给英文期刊投稿都应该带上中文名吗?
张启发:这个先不倡导。我觉得可以先从国内办的英文期刊开始倡导,应该可以提个要求,带上中文署名。
关于英文论文带上中文署名一事,《中国科学报》还同步采访了国内外一些学术期刊。看看他们怎么说。
《中国物理快报》:创刊之初就有硬性要求
作为中国物理学会(CPS)的旗舰杂志,《中国物理快报》(CPL)从1984年创刊起就有这样一个传统,要求所有中国作者都必须在姓名拼音后面加上中文。
“我们之所以这么做,主要是因为拼音的重名率太高。”《中国物理快报》编辑部翟振博士解释,“论文作者姓名是很重要的信息,因此从信息的完备性、作者的区分度、检索的便利性各个角度来说,都是更有利的。”
不过,近年来编辑部收到了一些作者建议。他们认为,国内的英文期刊在写作习惯上应该向国际期刊靠拢。因此建议,不要对中国作者的署名方式进行硬性规定,而是让作者自己选择,是否要加上中文名字。
翟振说,最近编辑部回应了作者的这一建议,已经取消了过去必须有中文署名的要求,改由作者自主选择。
“但无论从编辑部还是我个人的角度,都希望作者能提供更全面的名字信息。”翟振认为,中文署名与杂志的国际化并不相悖。
目前张启发论文的中文署名仅出现在PDF文件中,PNAS网页上并未标识。《中国物理快报》也是这样的显示方式。
对此,翟振解释,网页上没有显示中文并不是由于技术上不能解决,可能只是一种习惯。他说,以后可以考虑在《中国物理快报》的网络版也显示中文名字,这样更方便。
美国物理学会:用本国文字署名的“试验”
2007年12月7日,美国物理学会(APS)总编Gene D. Sprouse对所属期刊发出了一则“有趣”的消息——《Which Wei Wang?》
美国物理学会对署名的要求    图源:美国物理学会官网

美国物理学会对署名的要求    图源:美国物理学会官网


Gene说,APS期刊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科学家的论文,对于不能用拉丁文表达名字的作者,他们署名的名字必须是音译的,但这种对应并不是唯一的。王伟,王薇,王维,王蔚,汪卫,汪玮,汪威和汪巍,所有拼音都是“Wei Wang”。
显然,APS期刊受其困扰。所以,Gene决定,APS编辑部将允许一些作者把他们的母语名字加在音译名称之后。Gene还说,以这种方式署名是一个试验,最初是为中国、日本和韩国的作者提供的。随着经验的积累,编辑部或许可以将这个机会扩大到其他语言。
当时,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良尧看到这则消息,还在科学网博客进行了评论。他提到,“频繁发生英译重名的困扰,不要说是国外的读者,就是本国读者也常难识别这些重名的作者究竟是谁,搞错论文的作者,张冠李戴,甚至籍此弄虚作假的事时有发生。”
因此,他很赞同APS的这一做法。“这很可能是母语非英语,或是亚裔作者发表论文时的一桩小事情,却引起主编如此重视,还涉及到修改期刊的风格和规则。这种严谨和促进学术进步的学风值得我国许多期刊和学者学习。”
从那之后,APS所属各类期刊对作者的投稿信息中专门增加了一条“中文、日文和韩文作者姓名格式”说明,中国、日本或韩国作者可以在其英文姓名的旁边显示自己的母语姓名。
《细胞研究》:身份识别码应运而生
《细胞研究》(Cell Research)编辑部主任程磊在接受《中国科学报》受访时指出,“国际上的英文期刊作者署名一般只标注字母,中、日、韩作者姓名也只以音标形式标注,汉字、假名等字符很少看到。”
程磊说,“署名标注中文并不是普遍做法,恐怕也很难成为国际惯例。”
程磊解释说,由于中、日、韩作者姓名存在音标形式重复的情况,确实给读者检索造成一定的麻烦。针对这种情况,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应运而生(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,ORCID)。“现在大多数出版商都要求所有与其出版物相关的研究人员使用ORCID ID,它就像作者的身份证一样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增加中文署名似乎不是很有必要。”
但程磊也表示,如果作者有这个意愿,期刊也不反对,是可以增加中文署名的。
(原标题 7篇PNAS论文都带中文署名!张启发院士倡导这种“硬核”操作)(本文来自澎湃新闻,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“澎湃新闻”APP)
相关下载
相关文章

玩家评论